日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在线免费视频|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yè)網首頁 > 農業(yè)資訊 > 行業(yè)動態(tài) > 許昌脫貧攻堅:不勝不休
許昌脫貧攻堅:不勝不休
農業(yè)網   時間:2018/1/9 9:01:00  來源:河南日報  閱讀數:404

  眼下雖然天寒地凍,但肩負脫貧重任的許昌市2.93萬名幫扶干部卻熱情不減、勁頭不懈,他們放棄節(jié)假日休息,沒日沒夜地奔波在基層、穿梭在田間……

  唯有真干,才有實效。許昌以克難攻堅、壯士斷腕的拼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鍥而不舍、一抓到底的狠勁,著眼“*”動真格,下好“繡花”真功夫,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幫扶,激發(fā)出內生動力

  2017年12月27日上午,在建安區(qū)陳曹鄉(xiāng)小陸莊村,村民王春慶家的小院里打掃得干干凈凈,路面已經硬化,院內一角停放著一輛九成新的三輪摩托車。

  “這是我跑運輸的工具,也是我脫貧致富的好助手。”王春慶臉上帶著笑,話語里有掩飾不住的自豪。這是他摘下“貧困帽”后,發(fā)自內心的喜悅。

  58歲的王春慶,曾是村里出名的貧困戶。他患有小兒麻痹癥,身體殘疾,行動不便,家里有一個智力不太健全且沒有勞動能力的妻子。貧窮曾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也使他有過自暴自棄的想法。

  “殘疾人口的脫貧,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2016年,我們在駐村走訪時了解到王春慶家的情況后,就想辦法幫助他脫貧。”駐村*書記羅樂說。

  扶貧先扶志。駐村幫扶工作隊與小陸莊村黨支部相結合,主動帶領王春慶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一起外出參觀學習,提振發(fā)展精氣神。

  典型引路、走訪談心、算賬對比,讓王春慶一改頹廢,下定了脫貧的志向和決心。他想:“現在麥收機械高效便捷,可是賣麥子卻不是那么方便,何不利用自己跑過運輸的優(yōu)勢,當個‘糧食經紀人’?”

  他把“心窩里”的話跟前來走訪的羅樂一講,羅樂一拍大腿:“可行!”

  沒有資金,駐村工作隊幫忙協調小額貸款;沒有證照,幫扶隊員跟他一起走辦理流程。*終,拿到辦好的糧食收購資格證時,王春慶將它緊緊地抱在懷里……

  2017年夏天,王春慶得到了靠勞動掙來的*一筆收入——1.3萬元,遠遠超過了貧困家庭的標準。

  “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激發(fā)出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是解決貧困的先決條件。”許昌市扶貧辦主任李曉文說,只有貧困主體的廣泛自覺參與,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王春慶的例子說明,只要不怕苦、不怕累,敢想敢干,身體有缺陷的貧困人員一樣能夠自主脫貧致富。

  產業(yè)扶貧,工廠辦到家門口

  2017年12月28日,在鄢陵縣大馬鎮(zhèn)趙拐村鴻澤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臘梅園,十幾名花農干得熱火朝天,剪枝的剪枝,澆水的澆水,培土的培土,一棵棵臘梅長得粗壯有形,成為冬日里的“春色”。

  在這里,不少忙碌的花農是許昌市通過“企業(yè)+農業(yè)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大力開展產業(yè)扶貧的受益者。

  為解決貧困群體缺乏市場信息、銷售渠道狹窄等問題,許昌市經過深入調研,加大對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等具有帶動脫貧作用的產業(yè)載體支持力度,吸收和帶動貧困戶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2017年4月,鴻澤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臘梅園和繁育大棚正式建成投產,共培育臘梅、硫華菊、醉蝶花等各類花卉100余萬株,市場價值達30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年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

  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產業(yè)扶貧是根治貧困的“良方”。許昌市沒有*貧困縣和省定扶貧開發(fā)重點縣,屬于典型的貧困人口“插花式”分布區(qū)域,全市現有貧困村44個,貧困戶2.45萬戶,貧困人口6.5萬人。為此,該市堅持以“產業(yè)為基,就業(yè)為本”,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思路,以生態(tài)旅游業(yè)為龍頭,以農業(yè)產業(yè)化為抓手,切實培育和壯大貧困地區(qū)的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著力打造特色產業(yè)脫貧富裕村。去年以來,全市新建成扶貧工廠493個,帶動3560多戶貧困戶實現就業(yè)。

  許昌市還充分發(fā)揮民營經濟活躍優(yōu)勢,實施了“千企幫千村”*扶貧活動,篩選1402家基礎好、勢頭強、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yè)與2086個行政村結成幫扶對子,幫扶項目300個,投入資金1.22億元,帶動幫扶1.36萬戶;由市婦聯牽頭培育102個“巧媳婦”基地,輻射帶動756戶貧困婦女就業(yè),戶均增收近1.2萬元。

  駐村“駐”心,撲下身子辦實事

  “真沒想到,秋玲姐到俺村后,不但修了村里道路、建了文化中心和健身廣場,還幫俺村引進了項目,真是扶貧路上的‘花木蘭’!”去年12月28日,在鄢陵縣張橋鎮(zhèn)后張村,提起駐村*書記張秋玲,村民趙玉鳳言語里滿是感激之情。

  許昌市建立市委常委包縣、市級領導包鄉(xiāng)聯村、市直單位包村聯戶、“*書記”駐村包戶和機關干部結對包戶的五級幫扶體系。由市、縣兩級派駐427名“*書記”和1164支駐村工作隊,成立2107個村級脫貧責任組,派出2.93萬名干部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做到了縣不漏鄉(xiāng)、鄉(xiāng)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實現幫扶全覆蓋。特別是在許昌市“脫貧攻堅決戰(zhàn)月”期間,市委書記武國定夜宿張家莊蹲點調研,堅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49位市領導每周至少到聯系鄉(xiāng)鎮(zhèn)、分包貧困村開展*蹲點調研,182名縣級干部堅持每周*吃住在村,全力聚焦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

  許昌市構建上下聯動、橫向聯合、齊抓共管的“大扶貧、大脫貧”工作格局,并對全市建檔立卡數據質量、扶貧項目建設和資金撥付進度、扶貧小額信貸進度等重點工作,實行日匯總、日通報制度,掌握實時動態(tài)進度,有效督促工作落實。截至2017年12月,全市計劃安排的329個項目完工327個,完工率為99.4%;資金撥付4.43億元,撥付率為95.81%,位居全省前列。

  *脫貧是一場攻堅戰(zhàn),更是一場持久戰(zhàn),檢驗著干部隊伍的作風。許昌市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聚焦貧困群眾長效增收、穩(wěn)定脫貧,全面落實“貧困群眾穩(wěn)定增收計劃”,積極推進“千企幫千村”*扶貧活動,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實現貧困群眾脫真貧、真脫貧。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yè)網編輯:agronethfq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fā)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yè)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yè)、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yè)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yè)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yè)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yè)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