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通過建設合格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升農家書屋管理使用效能及無線數(shù)字化覆蓋工程等措施大力進行文化扶貧,成效明顯——
農技培訓“授之以漁” 文化活動“精神脫貧”
“以前,我不懂如何養(yǎng)雞,由于沒有掌握好養(yǎng)殖技術,導致小雞的成活率低。自從村里開展了技能方面的培訓,我努力學習養(yǎng)殖技術,小雞成活率大大提高,一年增收約20000元。”衡南縣三塘鎮(zhèn)三福村的周宏凱笑著說。
近日,記者從衡陽市文體廣新局獲悉,2017年,衡陽市通過建設合格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升農家書屋管理使用效能及無線數(shù)字化覆蓋工程等措施大力進行文化扶貧,推動貧困地區(qū)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成效顯著。
加大硬件投入 實施脫貧工程
“回想過去,一到晚上,村里漆黑一片,大伙各自宅在家里。自從村里建起了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村民們在文化活動室、文體廣場、小戲臺參與跳廣場舞、唱戲等娛樂休閑活動,還自建了腰鼓隊。村民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衡陽縣西渡鎮(zhèn)盤龍村貧困戶鄧盛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盤龍村位于西渡鎮(zhèn)*南端,屬省級貧困村,通過一系列扶貧工作的開展,如今已脫貧27戶89人。
“文化扶貧,主要讓貧困戶在精神上實現(xiàn)‘脫貧’。從政府幫貧困戶脫貧,轉變到貧困戶內心自強不息脫貧,進而改正好逸惡勞的習性。”該村支部書記鄧亞平告訴記者,2017年,該村投入10余萬元資金加大硬件投入,建成了演出的小戲臺,完善了村級文化活動室,增添了文體活動器材,使每個脫貧村都達到國頒的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合格驗收“七個一”標準,即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宣傳欄、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器材和一套體育設施健身器材。通過這些設施的改善,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村民參加勞動脫貧致富的愿望強烈。
記者從衡陽市文體廣新局獲悉,從2016年開始,衡陽市文體廣新局組織在全市開展“鄉(xiāng)音鄉(xiāng)韻”特色鄉(xiāng)鎮(zhèn)(街道)綜合文化站創(chuàng)建評比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市2280個行政村,完成選址建設1985個,建成合格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303個,建成率57.14%。同時,投資近千萬元完成市城區(qū)180多個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此外,全市中央廣播電視節(jié)目無線數(shù)字化覆蓋工程6個項目已全部完成,建成率*。
開展技能培訓和讀書活動 增強脫貧本領
近日,記者走進衡南縣三塘鎮(zhèn)三福村的農家書屋,不少村民在書屋里翻閱農技知識的書籍,圖書管理員范登香在屋內則為村民借書做好登記工作。
對村里文化扶貧工作,范登香感觸*深的是,農家書屋的重建、完善和村里開展農技培訓,讓貧困戶獲益不少。
據(jù)該村村主任羅文龍介紹,2016年,三福村經合并重組后,共有23個村民小組,2460名村民,其中貧困人口為54戶154人。經過扶貧工作的開展,目前,已有33戶128人實現(xiàn)脫貧。
2018年40歲的唐耀春原是村里的貧困戶,其妻有病在身,膝下養(yǎng)有一女,沒有經濟來源,平時只有靠打臨工維持生計。自村里重建農家書屋,開展農技培訓后,他積極參加種植、養(yǎng)殖技術培訓,經常到書屋翻閱學習農技知識書籍。
如今,他承包了70余畝的農田種上了稻谷,同時承包5畝魚塘,養(yǎng)起了桂魚。由于種植和養(yǎng)殖技術過硬,如今,他一年增收約8萬元,2017年家里還蓋起了新屋。
據(jù)了解,2017年,衡陽市4878個農家書屋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完成補書100萬余冊,開展技能培訓300余場次,培訓人員9000余人次。
一年來,衡陽市文體廣新局組織全市性農家書屋大型讀書活動3次。春節(jié)期間,衡陽市以農家書屋為平臺組織開展各項讀書服務活動6000余場次,120余名圖書專業(yè)人才深入各農家書屋開展服務1000余次,農家書屋圖書借閱量超過100萬冊次,參與各項讀書活動人員逾40萬人次。
農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