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種一畝地能產160公斤左右種子,每公斤*少能到賣到18元,今年有可能價格比去年還要好。”近日,新疆昌吉市六工鎮(zhèn)下六工村村民史貴方說。
今年,史貴方種植了18畝早熟豇豆種子,和史貴方一樣,下六工村很多村民都靠制種農業(yè)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村是鎮(zhèn)上有名的金三角地帶,全村有耕地1.1萬畝,主要是搞制種農業(yè)。”下六工村村委會副主任楊建喜說。
如今的下六工村除了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剩下的村民幾乎都在從事制種農業(yè),下六工村已成為制種基地。
以前下六工村基本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但效益一直不是很好。“我們村的耕地相對較少,而且家家戶戶的地比較分散,不利于大規(guī)模種植,這樣辛辛苦苦一年干到頭,掙不了幾個錢,你就拿小麥來說,畝產要是過不了500公斤,幾乎就是倒貼。”楊建喜說,“這幾年,村‘兩委’大力引導、扶持村民發(fā)展制種農業(yè),讓信譽良好的種子公司與村民簽訂單,使村民的收入逐年提升。我們種的制種絲瓜、豇豆、葫蘆瓜等,每畝每年*少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
收益好得益于質量好。楊建喜說:“每年種子下來后,種子公司會照單全收,然后拿上種子去海南進行繁育檢驗,如果合格,立馬給農戶付賬,如果質量有問題,是誰的就會退給誰,保證了從我們這里賣出去的每一粒種子都是合格產品。”
楊建喜的話在種植戶楊建柱那里得到了驗證。采訪當天,筆者正碰上楊建柱給自己家的制種絲瓜進行人工對花。
“對花太重要了,對時間、溫度、技術要求很高,這直接影響種子質量的好壞。這幾天天氣好,特別適合對花,我今天一大早就來了,要趕在中午之前弄完。”楊建柱說,“現(xiàn)在我們村的制種農業(yè)前景很好,我們一定不能馬虎,因為地里種植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