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研究粳稻生產重大科學問題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聯合實驗室”在南京落成。該實驗室試運行不到半年,已成功完成抗黑條矮縮病毒病的種質資源篩選,接下來將進行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克隆,為抗病品種選育提供保障。
水稻是江蘇的主要糧食作物,其中85%是粳稻。獨特的水土氣候和單一的種植品種,造就了江蘇“魚米之鄉(xiāng)”的稱號,也帶來一些病害的高發(fā),如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毒病等。
據悉,該實驗室是國際水稻研究所*與我國省級科研單位開展合作共建。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楊杰介紹,實驗室將針對制約中國和世界粳稻生產的重大科學問題,通過資源篩選,鑒定和挖掘重要功能基因,開展種質創(chuàng)新,培育新品種,通過合作研究提出解決問題方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
“之前在國內搜索了8000多份水稻品種,也沒有找到抗病資源,但是我們在國際水稻研究所那里僅僅搜索了幾百份就找到抗病資源。”據江蘇省農科院周彤研究員介紹,黑條矮縮病毒病是江蘇稻區(qū)較為嚴重的病害,在秧苗期由灰飛虱傳播染病,典型癥狀就是水稻嚴重矮縮。由于潛伏期較長,一旦發(fā)現水稻病害特征則已回天無力,往往導致絕收。
國際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周波告訴記者,實驗室將重點圍繞抗黑條矮縮病毒病的種質資源篩選和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克隆、抗稻瘟病的種質資源篩選和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克隆、抗病分子機制的研究、抗病種質創(chuàng)新和新品種選育等開展研究工作。
“我們希望該實驗室能夠為江蘇省政府和中國政府目前的目標做出重大貢獻,以發(fā)展綠色,氣候智能的農業(yè)食品部門,為中國人民提供安全和優(yōu)質的食品。”國際水稻所馬修.莫雷爾所長說。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