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以來,56歲的菜農昝女士幾乎沒睡過*安穩(wěn)覺,本以為自家蔬菜能順利進入北京超市,賣個好價錢,但100多萬斤大白菜如今依舊滯銷在家中。作為北京市民冬季的當家菜,大白菜迎來了大量上市的季節(jié),但北京周邊的多個主產區(qū)卻遭遇“賣菜難”。新發(fā)地監(jiān)測數據顯示,今年大白菜價格一度跌至5年來*,近日隨著氣溫大幅下降價格才有所回升,但菜農們依然面臨賠錢甩賣的風險。
大白菜滯銷愁壞菜農
昝女士是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邵官屯村的蔬菜種植大戶,“今年我改良了種植方法,沒有給大白菜打農藥,口感也更好,到北京哪個超市賣都會受歡迎。”昝女士原本信心滿滿,沒預料到,11月初收購商的報價一斤只有7分錢,而她的成本已經接近每斤3毛錢。整體來看,昝女士今年的種菜成本比去年高了三分之一,但大白菜價格卻降到了5年來*。相比之下,一些家里沒有窖或窖不夠用的農戶,只能把大白菜碼放在菜地里,有的農戶缺少資金和人力,只能簡單地給白菜罩上塑料膜。
在玉田縣蔬菜主產區(qū)看到,一些塑料膜被寒風刮起,大白菜已經被凍成了“冰棍兒”。偌大的菜田里,只看到一輛貨車,正在寒風里為大白菜裝車的王大姐說,今年種了20畝大白菜,這是頭*開賣。“一斤兩毛五,賠錢也總比凍在地里強”。近幾天,蔬菜收購價隨著嚴寒天氣的到來有了小幅上漲,但收菜需求越來越少了。當地菜農估算,玉田縣大白菜一半以上都供應京城,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大白菜還處于滯銷狀態(tài)。
消費需求減少產量過剩
其實,不僅僅是玉田縣,山東、河南、山西等大白菜主產區(qū),都遇到了大白菜滯銷的難題,而這在往年也經常出現(xiàn),大白菜似乎陷入了頻繁滯銷。
玉田縣宏騰農民種植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計春偉介紹,造成今年大白菜滯銷的主要原因是產量過剩。“今年農民以為價格會漲,所以種的大白菜比去年多。”他說,農民主要憑感覺種植,種的時候也不知道能不能賣出去。“目前蔬菜大棚的訂單種植比較多,大田種植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商家也會擔心品質不穩(wěn)定的問題。”某菜網大白菜業(yè)務負責人張勇為坦言,商家代替老百姓到產地選購蔬菜,會按照一定標準優(yōu)先選擇品質好的產品,如果在種植前下了訂單,會擔心質量難以保證。大白菜進京后,成本還要上漲一大截。張勇為算了一筆賬,如果產地收購價為0.14元一斤,加上人工裝卸和運輸成本,大白菜至少賣到每斤0.24元到0.25元才不賠本,但公司上月曾以0.19元的價格網上促銷。“很多超市也是用大白菜促銷吸引客流,哪怕大白菜本身不掙錢。”他說。
經常買菜的消費者明顯感受到,在其他蔬菜漲價的同時,大白菜一直是“白菜價”,一斤只有幾毛錢。在北京市通州區(qū)附近的菜店里,大白菜每斤售價0.4元,一些連鎖店的促銷價低至0.29元。與此同時,蔬菜品種的豐富讓消費者對冬儲大白菜的需求量大幅下滑。據新發(fā)地數據顯示,11月18日,大白菜批發(fā)均價跌至每斤0.21元的低谷,12月5日起有小幅回升,目前也僅為每斤0.3元。
精品農業(yè)破解滯銷難題
為了幫助菜農,不少企業(yè)紛紛到白菜主產區(qū)進行批量采購,也有消費者發(fā)起了助農采摘活動。這些助銷售活動給農民送來了溫暖,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滯銷的難題。
中國農業(yè)大學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崔長彬博士分析,大白菜滯銷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戶普遍規(guī)模小,駕馭市場能力弱。大白菜主產區(qū)可以通過制定生產標準,走規(guī)模化訂單農業(yè)的道路,與采購商簽訂協(xié)議將蔬菜的價格和需求量提前鎖定。針對采購商對蔬菜因不可抗力而產生的產量、質量風險的擔憂,可由縣級政府和保險公司合作,以聯(lián)辦共保的方式,提供特色農產品的保險服務。此外,蔬菜種植也面臨同質化的問題。隨著消費升級,人們對食品要求更高,通過提高蔬菜品質,打造特有品牌,走精品農業(yè)之路,也會更有助于蔬菜賣出好價錢。
一些地區(qū)已經開始轉型嘗試。今年,北京市延慶區(qū)姚官嶺村的菜農就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去年,村里100多萬斤大白菜滯銷,基本沒有賺到錢。今年,全村轉變思路,只種植了30萬斤大白菜,這些蔬菜不打農藥,不上化肥,雖然產量低,但檔次明顯提高,也更好賣了。姚官嶺村黨支部書記張小靜介紹,今年每畝收入一茬為3500元,去年兩茬加起來每畝才收入2000元。“預計到后年,村里大白菜可以達到有機蔬菜的標準。”張小靜說。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