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在线免费视频|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yè)網首頁 > 農業(yè)資訊 > 行業(yè)動態(tài) > “猴災”倒逼出來的旱藕產業(yè)鏈
“猴災”倒逼出來的旱藕產業(yè)鏈
農業(yè)網   時間:2019/1/13 9:24:00  來源:新華網  閱讀數:399

  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qū)10個村的種植結構調整,是一群群猴子倒逼的。

  “附近山上都有猴子,每到玉米成熟季節(jié),它們就會成群結隊下山來掰玉米。我家兩畝地的玉米就有不少被猴子吃了,這些猴子甚至還會到地里刨紅薯吃。”歲末年初,在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qū)九圩鎮(zhèn)拉拱村板項屯,村民呂昌明一邊扶著鋤頭,一邊指著周圍的山峰對記者說。

  “大約有20年沒見過猴子了,隨著退耕還林持續(xù)推進,我們這里的猴子越來越多。”拉拱村村委會副主任吳文國說,僅板項屯附近就有3群猴子,每群100多只。猴子的到來表明生態(tài)越來越好,但也給村民帶來了損毀莊稼、與民搶食的煩惱,一些地里種的莊稼被猴子糟蹋得厲害,靠山較近的莊稼甚至被全毀,造成嚴重的“猴災”。

  吳文國對記者說:“村民們的環(huán)保意識也提高了,知道不能追打猴子。無奈之下,板項屯只好每天安排一個村民值班,任務就是趕猴子。但猴子太多了,也不怕人,趕不過來呀。”

  “我們25個村(社區(qū))有10個村農作物因為猴子受災,其中7個山區(qū)村受災尤其嚴重。”九圩鎮(zhèn)鎮(zhèn)長田東鳴介紹,“當地貧困人口較多,山區(qū)要脫貧致富,但猴子也要保護好。黨委、政府必須想辦法創(chuàng)新工作,統(tǒng)籌處理好扶貧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的關系,兩手都要硬。”

  考慮到猴子不吃旱藕,而當地村民過去都有利用邊溝、荒地等閑置空地栽種旱藕的習慣,當地準備在旱藕上做文章。過去因缺乏技術、規(guī)模不大,旱藕未能成為當地群眾增產增收的主打產業(yè)。

  旱藕,又名芭蕉芋,對土壤要求低,且相當耐旱。利用旱藕加工制成的藕粉、粉絲是許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深受消費者青睞。當地黨委、政府決定因地制宜,引導山區(qū)貧困農戶種植旱藕,并努力延伸產業(yè)鏈,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

  記者在九圩鎮(zhèn)九滿倉旱藕加工基地看到,自動化清洗機器正在對旱藕進行翻動和清洗,在另一間房屋里,包裝好的旱藕粉絲晶瑩剔透。在大門口,源源不斷有村民用三輪車將自家產的旱藕運來銷售?;刎撠熑它S健說,他們注冊成立了九滿倉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種植戶的積極性日益提高。“去年藕粉價格達到15元/斤,電商渠道供不應求,今年準備購買旱藕加工新設備,引進新的加工生產線,促進旱藕產業(yè)進一步向精、深加工發(fā)展。”

  田東鳴告訴記者,龍頭企業(yè)實行保價收購,與貧困戶簽訂收購協議,按1元/公斤的價格對貧困戶種植的新鮮旱藕進行保底收購。黨委、政府還加強與農業(yè)科研機構合作,積極提升農戶旱藕種植技術,提高旱藕產量。2018年,九圩鎮(zhèn)新種植旱藕面積近1100畝,總面積近1200畝。按平均畝產3000公斤計算,旱藕比玉米等農作物每畝增加產值約2000元。

  旱藕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銀絲”。“我種植的旱藕畝產預計達到一萬斤,按照每斤0.5元的價格,一畝地可有收入5000元,運到加工基地馬上就能拿到現金。”在九圩鎮(zhèn)板岜村中樂屯,貧困戶周文可一邊在地里采收旱藕,一邊開心地告訴記者。

  金城江區(qū)委常委、副區(qū)長覃廣濤說:“旱藕種植和加工實現了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減免‘猴災’的‘雙贏’,正成為當地助力農民增收和生態(tài)建設的特色產業(yè)。”呂昌明笑著說,本地猴子多,或許帶來更多發(fā)展新機遇,希望將來有機會依靠猴子發(fā)展旅游業(yè),讓村民與猴子更好良性互動。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yè)網編輯:agronetlouchaochang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fā)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yè)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yè)、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yè)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yè)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yè)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yè)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