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壟溝
從北大荒走到海南
“在學生時代我就想當一名飛行員。”因為一首《我愛祖國的藍天》,飛行員的夢想在周曉東的心里埋下了種子。1987年,周曉東當上了空軍兵,卻被分配到東北的農場去種地。周曉東時常望著麥田陷入失落。
“你喜歡的那首《我愛祖國的藍天》,就是在菜地里寫出來的,種地和開飛機一樣重要。”與著名軍旅詞作家閻肅的*交流,讓周曉東改變了想法,他開始將種田當成夢想在耕耘。
為了培育更優(yōu)質的小麥和水稻,周曉東輾轉天津、四川等省市的田地,一路繼續(xù)南下,到海南進行繁育。“當時對海南的印象是比較落后,海南的大米不好吃。”1997年,周曉東開始到海南進行育種工作,在熱帶地區(qū)的三亞試驗田里培育出水稻種子,育種之后選擇優(yōu)良種子回到北方試種,他在海南先后篩選一萬多份的優(yōu)質種子。
“海南對育種事業(yè)的貢獻這么大,為什么種不出好吃的大米?”周曉東覺得,自己應該為海南做點兒什么。
賣老家房
到海南研究“北稻南移”
周曉東想把東北好吃的大米移到海南種植,他信心滿滿,“北稻南移”的想法已經在他的腦中漸漸有了雛形。
1997年,周曉東的父母知道了周曉東的想法,瞞著他賣掉了家里的三間平房,到外租房住,給了他6萬元的“夢想啟動基金”。
“看起來很容易,但從一千多份種子里挑出適合在海南種植的,那可比大海撈針還難。”周曉東試種了很多種子,有的因為病蟲害、有的不產果、有的因為顆粒不飽滿,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且優(yōu)質的水稻種子。2010年,受到臺風的影響,周曉東的試驗地被水泡了好幾天,一株株快要收獲的水稻倒在水里,那一年他的所有試種成果顆粒無收。
2017年4月,周曉東終于成功選育6個口感相同、產量相當的東北水稻,從根本上解決了口感問題。現在,周曉東“北稻南移”的水稻已經種在海南的各個地方,只需要90天的時間即可收獲,實現4季皆可播種,畝產量達到1000斤。
三沙種稻
“*批已經收獲”
從三亞的碼頭出發(fā),周曉東帶上茄子、辣椒、黃瓜、西紅柿準備前往三沙。周曉東的妻子在三沙的海軍服役,三沙的土地很難種出水果蔬菜,很多補給都要從岸上運過去,周曉東常常上島幫忙。2014年起,周曉東多次前往三沙用自己的專長研究解決官兵困難。
2014年,周曉東研發(fā)成功了新一代的海水淡化機,將島上的淡化水成本降低到每噸3.5元。多年來,周曉東累計為島上免費送去新鮮蔬菜12萬多斤,豬肉1萬多斤,雞蛋1萬多斤。島上的土壤種不了菜,他每次出海都帶上處理過的土壤上島,已經送去了超過200立方米的土壤,現在已經在島上種上了瓜菜,甚至種出了西瓜和香瓜。
2018年5月,周曉東還在島上成功種植了水稻,“*批水稻已經在島上收獲,第三批水稻預計在春節(jié)后種植。”這也是三沙土地上*次種出水稻。周曉東又給島上的菜園子安裝了自動噴灌設施,實現了雨水自動噴灌,突破了島上種植的難題。
甘做“糧癡”
當一名“麥田守望者”
“選育一個優(yōu)質品種要10年的時間,一點也馬虎不得。”周曉東對待育種十分嚴謹,軍旅生活讓他面對困難更多了一份堅毅。“對軍人而言沒有難題,有目標就去實現,有困難就克服。”
在脫下軍裝的日子里,周曉東一直致力于小麥和水稻育種研究,他實施了小麥航天育種,選育了新一代的高抗倒伏國審品種,收集整理了3萬多份水稻、小麥種質資源,并無償共享給相關部門。“小麥育種雖然沒有直接經濟效益,但我選育的小麥良種卻得到了老百姓的自然推廣,心里很開心。”
“只要老百姓都有饅頭吃,我愿當一輩子傻子。”常年在田間地頭,讓周曉東深感農民的艱辛,作為“個體科研戶”的他不在乎自己賺的多與少,“關鍵是中國人一定要端穩(wěn)自己的飯碗,我愿意永遠做黨和人民需要的一粒種子。”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