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植保機,這是插秧機,這是犁地機……”近日,在吳忠青銅峽市小壩鎮(zhèn)新林村村民史興安成立的農業(yè)技術綜合服務站內,一臺臺現代化農機器械停放整齊,他指著機器眉飛色舞地介紹,“過些天,到了農忙季,這些機械可就是咱地里*先進、耐用的‘耕牛’。”
4年前,史興安在新林村流轉了400畝土地種植玉米。“過去,農民從種到收,沒有任何機器搭手,效率低,質量也參差不齊。現在,從耕地、整地、播種、施肥、植保到收獲,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是機械在忙,不僅有了統(tǒng)一標準,還解放了人力。”他說。
如今,史興安在村里成立了農業(yè)技術綜合服務站,不僅能用于自己流轉的400畝地,還為該村周邊700畝地提供農機服務,這一切得益于青銅峽市不斷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去年,新林村村民徐興文將家里的7畝玉米地“托管”給了農業(yè)技術綜合服務站,從種到收,徐興文不用出一把力。“我給服務站每畝地交550元的托管費,從耕地到收獲,都是他們負責,全程機械化操作。收獲的時候,他們直接幫我把玉米銷售給企業(yè),我啥也不用干,每畝地收獲930元。余出了時間,我還能去打工,不用總耗在地里。”徐興文說,農機耕種的作物,標準和品質都比人工耕種的要高,企業(yè)更愿意收購。
多年來,青銅峽市通過爭取落實國家政策補貼項目,帶動農民投資,自2005年至今,享受農機購置補貼機具達到2萬臺(套)以上,農機裝備數量不斷增加、結構不斷優(yōu)化,有力促進了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提高。截至2018年,青銅峽市落實玉米全程機械化新技術推廣示范區(qū)1個,建設面積2150畝,投入各類機具29臺(套);鞏固建設區(qū)級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園區(qū)1個,面積3500畝;在8個鎮(zhèn)建立了300畝-500畝水稻、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點8個;全市擁有農機總動力達52.8萬千瓦,主要糧食作物農機化綜合作業(yè)水平達94%。
地里活有“鐵牛”干,農民田間“靠邊站”,不僅提高了收割效率,確保了顆粒歸倉,還解放了勞動力,降低了農業(yè)產出成本。各類新型機械在田間作業(yè),讓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享受到了機械化作業(yè)帶來的便利,促進了農業(yè)增產增收。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