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西紅柿,*關鍵的就是光照,接連陰天,大棚西紅柿肯定是要減產。不過,我這個大棚可有‘秘密武器’。”
“我們合作社賣出去的蔬菜,價錢雖高,卻不愁銷路。秘密就在這不起眼的‘小紙片’里。”
“以前,碰到不合格的菜,找菜農就像‘大海撈針’;現在,足不出戶,人便可以尋到。”
……
日前,記者在“中國設施蔬菜之鄉(xiāng)”山東省壽光市采訪發(fā)現,隨著數字農業(yè)技術在設施蔬菜生產中的應用,“好種菜、好賣菜、好管理”這3個曾經困擾農戶與政府的“難題”,已經在這里找到了解決方案。
一頭聯手機,一頭聯土地,“物聯網”讓大棚有了“中樞神經”
4月9日,走進田柳鎮(zhèn)現代農業(yè)園區(qū),大片的蔬菜大棚內鮮見勞作的農民。園區(qū)一隅的辦公樓內,負責人李曉瑞卻“清閑”地看著手機。
“和以前差別可大了,現在坐在辦公室,點點手機,就可以對大棚進行生產管理,出去度假也不耽誤工作。”李曉瑞將手機遞給記者,邊操作邊介紹,“這個園區(qū)內的大棚新安裝了智能控制系統(tǒng),連著手機,能實時看到大棚內作物生長情況,也可以根據作物特性和季節(jié)設置相應參數實現自動或手動控制大棚內的設備。”
沒見李曉瑞之前,你很難像一個農業(yè)園區(qū)的管理人員竟是個文文弱弱的小姑娘。壽光農民靠大棚發(fā)了財,在城區(qū)里買房置業(yè)的不在少數??烧孀屪约旱暮⒆?ldquo;子承父業(yè)”種大棚,卻鮮少有農民愿意。
讀完大學的李曉瑞怎么就選擇了扎根園區(qū)?為解疑惑,她帶著記者進棚,一探究竟。剛入棚內,撲面而來的不是泥土的芳香,環(huán)繞其間的竟是淡淡青草的味道。
“這個大棚用的都是無土栽培,代替泥土的是這些‘漂洋過海’從俄羅斯進口的泥炭基質,青草味道來源于高端植保機。”李曉瑞隨手一指,果然棚里的四個角落分別放置著四臺形似飛碟狀的機器,“這個就是高端植保機,一臺大約6000元,可以加熱、殺菌、除蟲。青草味道其實是植保機夜間釋放臭氧,給大棚殺菌。碰到陰天,植保機里內置的加熱管就可以模仿太陽光進行照射,代替過去的補光燈,升溫加熱效果更好。”
說話間,天下起雨,李曉瑞又拿出手機,看似隨意的點了幾下,棚頂的風口緩緩關閉。“在大棚里有多個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反饋到物聯網管理系統(tǒng),系統(tǒng)根據預設的方案發(fā)出指令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和裝置在大棚內部的‘背附式’機器人,控制大棚的遮陽網、風機、棉簾等設備,進行實時調節(jié)。在此基礎上,像大棚內的視頻監(jiān)控、自動化控制灌溉、卷簾門開啟關閉、水肥一體化等設備,基本上是園區(qū)大棚的標配。”
據壽光市農業(yè)農村局局長李秀欣介紹,數字溫控、智能霧化、水肥一體等物聯網管理技術,在近幾年的新建大棚中應用率已達80%,幫助壽光新一代菜農實現了輕松種菜、*種菜。
一頭聯農戶,一頭聯客戶,“二維碼”讓農產品有了“電子身份證”
當前,正是蔬菜上市旺季,對于壽光市盛黃果蔬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黃春海來說,今年合作社的菜可是賣了個好價錢。監(jiān)管種植,貼碼銷售,黃家村蔬菜帶著“電子身份證”,奔向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4月10日一大早,天剛蒙蒙亮,在村辦公樓的檢驗室里,檢驗員黃翠利就開始了*的工作。“早晨,菜農將菜運到合作社,我們驗證其身份證后,統(tǒng)一取樣送檢,打印二維碼,檢驗合格后,蔬菜分裝,貼二維碼后裝車,運到全國各地的超市。”黃翠利說。
在現場,記者拿出手機,輕掃二維碼,手機上就會實時顯示出農戶信息、種植信息、時間等多個項目,如果蔬菜出現質量問題,*時間追溯至源頭。
2017年12月,盛黃果蔬專業(yè)合作社應運而生,黃春海也從村書記“搖身一變”成了合作社的負責人。合作社成立之初,黃春海就有個想法:讓好菜賣出好價格。
可好菜怎么證明自己呢?“現在老百姓都要吃放心菜,可市場上的菜,看著都差不多,老百姓也看不出什么差別。要是能把蔬菜產地、肥料使用、土壤檢測、施用農藥、種植戶等必要信息,都記錄下來,做成‘名片’,那這菜的價格不就高上去了。”黃春海說,“‘可追溯技術’提供了一個方向。”
“舌尖上的安全無小事,蔬菜貼上二維碼,就相當于給蔬菜辦了‘電子身份證’。從田間地頭到*餐桌,農戶多賣錢、食客保安全,雙得利。”黃春海表示。
除了二維碼,合作社還將“標準化”的概念引入到社員的日常種植中。合作社定期培訓指導農民,按照標準化要求統(tǒng)一管理,拒絕一切可疑農業(yè)投入品,全村社員自覺自愿生產安全優(yōu)質蔬菜。同時,合作社還將建立并運行完整的蔬菜可追溯體系,做到統(tǒng)一土壤監(jiān)測、統(tǒng)一種苗供應、統(tǒng)一農投品使用、統(tǒng)一蔬菜監(jiān)測、統(tǒng)一使用蔬菜追溯體系、統(tǒng)一包裝銷售的“六統(tǒng)一”管理。
“現在種菜,有專家提供專業(yè)指導,合作社供應種苗和農資,比市場上買成本低,還可靠。還經常統(tǒng)一組織安全生產培訓,種菜省勁兒了,賣的卻還更貴了,大家干勁兒比以前更足了。”合作社菜農李東偉笑著說。
一頭聯種植,一頭聯政府,“大數據”讓管理“有據可依”
“通過智慧監(jiān)管平臺,我們可以看到全市15個鎮(zhèn)街區(qū)每個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大棚個數、蔬菜種類,點擊輸入一位農戶的名字,可以查看到該農戶所有大棚蔬菜的交易、檢測信息以及農藥使用情況,這些信息都是通過大數據抓取來的。”在壽光市農業(yè)智慧監(jiān)管服務公共平臺展示廳,現場工作人員一邊演示,一邊向記者介紹。
“平臺包含蔬菜種植、蔬菜交易、農業(yè)投入品交易、農業(yè)標準化技術信息、農業(yè)大數據搜索引擎、蔬菜質量檢測和追溯數據共六大功能,可以查詢到壽光蔬菜的產地、生產記錄等信息,還可提供數據分析、價格查詢等多項服務。”山東濰科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培訓講師劉紅彬說。
眾所周知,農資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農資店小而散、農藥銷售雜而亂,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很大風險。智慧監(jiān)管平臺幫助政府“穩(wěn)、準、狠”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洛城街道董家營子村的瑞勝農資超市,店主崔元芳每出售一件農藥產品,都會拿起手中的掃碼儀,對準經由市農業(yè)局備案的農藥產品追溯碼輕輕一掃,交易信息(農資店、購買農戶、時間、產品名稱、數量等)就自動上傳到了智慧監(jiān)管平臺。
各大農藥經銷商在壽光市銷售農藥,必須先到農業(yè)局進行產品備案,由市農業(yè)執(zhí)法大隊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再賦予農藥產品追溯碼,才可以進入全市農資店的銷售網絡中。
依托智慧監(jiān)管平臺,壽光實現了農藥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全市農資門店,每天哪家店賣了什么藥、賣給了誰、多少量,在智慧監(jiān)管平臺“農投品管理模塊”上都一清二楚。一旦有違禁用藥情況發(fā)生,監(jiān)管平臺便可以追查到所有違禁農藥產品的銷售來源和去向,同時對違禁產品進行黑名單管制,其他農資店將無法掃碼銷售。
智慧監(jiān)管平臺始建于2016年5月,到現在已有3個年頭,逐漸成為壽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的中樞系統(tǒng)。記者了解到,壽光的14萬個蔬菜大棚、1556農資經營店、1020家蔬菜市場、21家三品基地、6家大型超市和15處鎮(zhèn)街檢測室等,所有的生產信息、測信息和交易數據全都會采集進智慧監(jiān)管平臺。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