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湖北省組建了省、市、縣、示范基地四級構架的項目技術團隊,在全省示范推廣蔬菜“三減三增”(減肥、減藥、減工,增產、增質、增收)健康栽培集成技術。一年多來,“三減三增”技術給湖北蔬菜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五月份,正是蔬菜供應的淡季。但在湖北黃岡浠水縣蘭溪鎮(zhèn)馬橋港村的健源蔬菜基地,西紅柿、豇豆、辣椒、茄子等蔬菜一應俱全。合作社負責人熊愛國喜說,“我們這些西紅柿、豇豆、辣椒、茄子都比別人早上市一個月,價格也要貴一點。他們到時候賣1元一斤,我們要賣2元一斤,收入要增加一些。”
雖然價格稍高一點,但來批發(fā)蔬菜的客商絡繹不絕。五月里,幾乎每個清晨都有大批采購商來這里排隊買菜。其中一位超市采購部負責人表示,因為這里不僅有淡季沒有的蔬菜品種,而且更綠色安全,“我們每天都要檢測農藥殘留,他的菜我們放心些,所以專門到他這里來買菜。”
為什么這個合作社種的菜品種豐富又好賣?熊愛國介紹,變化起源于去年湖北省蔬菜“三減三增”健康栽培與加工技術協同推廣計劃的實施。在省蔬菜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團隊的指導和幫助下,健源綠色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改種了適合基地的蔬菜新優(yōu)品種,采用合理的茬口栽培模式,在大棚里設置黏蟲板防蟲,在露地安放太陽能殺蟲燈,將功能微生物溶入水溶肥中,通過噴灌或滴灌的方式解決灌水、施肥的問題。一年下來,熊愛國算了一筆賬,“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有了很明顯的效果。我們600畝菜園光成本就可以節(jié)約幾十萬元,效益可以增加100萬元左右。”
截至目前,湖北省已有25.5萬畝蔬菜使用“三減三增”健康栽培集成技術。通過一系列“減肥、減藥、減工”措施的配套使用,蔬菜基地不僅效益提高,還均衡了市場供應。
初夏時節(jié),熱浪襲人,但黃岡市浠水縣白蓮鎮(zhèn)的斗方山香菇大棚里卻是涼爽宜人。大棚里,香菇競相生長。因為香菇喜歡中低溫度,一般情況下夏季不出菇。但從去年開始,斗方山香菇大棚集成運用“三減三增”健康栽培技術,選用中—高溫型短菌齡香菇品種,大棚里利用深井水簾循環(huán)降溫,還特別注意通風和消毒,每個棚架上都設置黏蟲板防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合作社都和湖北省蔬菜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團隊反復考量。
這樣一來,炎熱的夏季,合作社也能生產出香菇來,既填補了市場空缺,也提高了社員的收入。斗方山食用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毛龍濤說:“我們從今年開始采用這些技術,*個棚和第二個棚已經采了一茬香菇。一個棚采了大約3000斤鮮菇,批發(fā)價一斤6元。因為現在是香菇淡季,我們填補了市場空白,價格每斤提升了1元左右。”
同時,“三減三增”健康栽培技術的推廣還助推一些污染大戶實現了產業(yè)轉型。去年11月,浠水縣竹瓦鎮(zhèn)5位原來的養(yǎng)雞大戶聯合成立了嘉農瑞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僅用半年時間,種植食用菌秀珍菇20萬袋,盈利20多萬元。除去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也顯著提升。合作社負責人王凱說:“因為環(huán)保不達標不能養(yǎng)殖而閑置的雞欄、豬舍,我們進行改造后種植食用菌,在做菌棒時我們用棉籽殼、玉米芯、麩皮之類。菌棒生產4個月后再回收到冬季做雙孢菇,在雙孢菇采摘完后,我們再用廢棄菌棒做有機肥料,種植圣女果、草莓。”曾經的污染大戶已轉型成為循環(huán)農業(yè)的帶頭人。在他們的帶動下,過去周邊村莊的養(yǎng)雞大戶們都已成功轉型。
據調查,通過集成應用多抗品種、合理茬口栽培、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藥一體化、農機農藝結合等“三減三增”健康栽培技術,這些菜地不僅經濟效益明顯,畝均增產90公斤以上,畝均節(jié)本增收240元以上,而且還取得了較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據湖北省農業(yè)農村廳巡視員歐陽書文介紹,接下來還將持續(xù)推進擴大使用面積,“‘三減三增’具有豐富的內涵,下一步將結合湖北蔬菜產業(yè)的發(fā)展實際,進一步創(chuàng)新技術,發(fā)揮好項目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推動湖北蔬菜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