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芬是省農廣校湟源分校的一名普通老師,在這個崗位上,她耕耘了整整30年。30年來,她走遍了湟源縣的山山溝溝、田間地頭,推廣指導農戶產業(yè)發(fā)展,視農業(yè)教育如生命;30年來,她豐盈自己,教學相長,成了*樸實的“莊稼人”。
1988年,方志芬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青海大學農學系土壤與植物營養(yǎng)專業(yè)。光陰荏苒,白駒過隙,她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三農”事業(yè),為學校歷年來的農業(yè)教學和農業(yè)技術推廣默默地辛勤耕耘……從綠色證書培訓、“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職業(yè)農牧民培育工程,緊緊圍繞農民需要和當地產業(yè)實際,在設置專業(yè)和課程方面充分考慮可操作性,從方案的制訂到實施,每一個細節(jié)都滲入了她的智慧和心血。
時代在前進,方志芬越來越感到自身掌握的知識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為了更好地服務“三農”,在新世紀開端,她自費考取了省委黨校的*期“經濟管理”專業(yè)在職研究生。兩年半時間里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她認真研讀經典,使其理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被評為當年的*學員。
她對農業(yè)新知識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一直未曾改變,她常常激勵自己“要想不被時代所淘汰,就得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及時將新知識傳授給農民。”
自2004年以來,方志芬參與起草了2個地方標準,獲得過5項省級科技成果獎,2項市級科技成果獎,在2010年晉升為*農藝師。之后,她在業(yè)務上、政治上更加積極上進、精益求精。
為了提升自身的業(yè)務授課水平,方志芬沒有放松對自己講課能力的訓練,除了加強新知識的不斷學習外,她還在現代先進多媒體教學手段上多學、多練,并且結合當地產業(yè)結構調整涉及的農業(yè)新產業(yè)發(fā)展內容多學習、多實踐。
2011年,方志芬被納入湟源縣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蠶豆產業(yè)技術員體系,經過遴選、公示、跟蹤、指導,每年對不少于6戶科技示范戶進行蠶豆摘心打尖、平衡施肥、病蟲害防治、機械化收割等主推技術的服務指導,促進了當地農戶蠶豆種植技術的提升和改進,產量和產值平均增幅7%,使馬牙蠶豆這一日益萎縮的產業(yè)得到不斷恢復和發(fā)展。
無論是刮風下雨、酷暑嚴寒,只要是農閑時間,總能見到農廣校老師們的身影;在場院、小學校、田間地頭,無論是春種、田管、還是秋收,他們總是想讓當地農民*時間了解和掌握到*新的國家惠農政策和農業(yè)科技新知識,在這支隊伍里同樣少不了方老師。哪怕是生著病,每次只要任務下達,都是義無反顧地加入,因為“農民期盼著,他們需要我們帶去的知識……”
除了教學授課以外,在單位里,方志芬主要負責教務工作,從教學課程的設置到實施,總是有辦不完的瑣碎事,但每一件“小事”卻都不是小事,它們直接影響著培訓效果和進程。無論是檔案的填寫、信息的錄入、教學班的管理,哪一樣都馬虎不得。紙質檔案的正確性、一致性和規(guī)范性,在陽光工程培訓實施的10年里,她總是做得一絲不茍,期間湟源農廣校規(guī)范完成的培訓28517人的檔案工作,受到了一致好評。
自2014年以來,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育工作開始,方志芬對于每個培訓班的信息準確率更是要求嚴格,凡是信息平臺中的必操作模塊她都認真對待,6年的錄入工作涉及5120人、100多個教學班、200多名老師的信息錄入,沒有出現差錯。
2018年12月底,湟源縣青年農場主專題培訓班在南京市六合區(qū)開班,帶隊的老師有3人,方老師是其中之一。為了將學員管理好、教學任務完成好,在出去的12天里,她幾乎每天在深夜才能睡覺。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期學員被當地培訓機構給予了很高評價。而在學習結束后,參訓學員特地返校為學校送來一面“不辭辛勞育新農情系三農送科技”錦旗!看著學員們臉上的笑容,方志芬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