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興義市烏沙鎮(zhèn)磨舍村的群山腳下,一片片長成的青貯玉米已經(jīng)收獲,從前荒廢的土地如今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良田沃土,背后離不開毛文婭這個“牧羊女”。到北京的前*晚上,毛文婭還在養(yǎng)殖場里收青貯玉米為2000只羊儲備冬季飼草料,參加完全國十佳農民表彰活動,9月24日,毛文婭緊忙從北京趕回貴州老家繼續(xù)忙起了村里的活計。
多一重身份,多一份責任。女兒回家,毛文婭的父母見面對她反復叮囑:“你要知道,榮譽和獎章的背后都是一份責任。”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讓毛文婭更加堅定了自己9年前的偶然選擇,也更加堅信了做農業(yè)這條道路。她相信,只有把農業(yè)當成事業(yè)來做,才算是真正的新農民。
2010年,家里的堂哥因種地賺不到錢,要去福建打工,毛文婭陪母親回黔西南大山里的老家看一看家里的10畝土地。
“母親依靠土地把我們子女養(yǎng)活,現(xiàn)在要撂荒,這肯定是不行的。”毛文婭四處托人種地,但是沒有人愿意種,村里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老人小孩沒有種地的能力。
為了讓母親踏實放心,毛文婭想到了種樹,樹長在那里,土地也不會荒廢,還能有點收益,正是一舉兩得的辦法。要做就做好,當成份事業(yè)來做,后來,毛文婭和幾個朋友合計,以720元一畝的價格流轉了將近600畝土地,種上了桂花樹和紫荊花樹。
之所以選擇桂花樹,毛文婭看中的是桂花樹常綠,丹桂和金桂的花可以制作香料,長大后可以做綠化苗木。“當時在貴州,樹苗銷量很好,價格也高。”毛文婭告訴新京報記者,如今利用后續(xù)的餐飲產業(yè)的支持,早先種下的桂花樹丹桂釀成了酒,金桂做成了桂花蜜、桂花湯圓,桂花逐步都運用到了餐飲食品上。
在9年的樹木種植管理過程中,毛文婭也遇到了許多艱難問題,如今每畝租地的成本也漲到了800元,各種苗木都有所降價,目前7-8厘米的樹木價格*,一棵只能賣三四百元。按照毛文婭的計劃,這些樹再有個三五年,就可以長到15厘米以上,一棵樹就能達到3000塊錢一棵,到時候這些樹木的產值和效益就會大幅度提升。
用養(yǎng)羊破除雜草的苦惱。
“目前存欄2000多只羊,年出欄5000多只。”養(yǎng)殖場發(fā)展到今天的規(guī)模,起源于毛文婭當時的一個苦惱。
種樹的地塊土壤肥沃,種下去的小樹苗*天長大,然而林下的雜草也隨之長了起來,每年陽春三月,暖風一起,雜草便除之不盡,一下難住了毛文婭和幾個合伙人。“那時候看到雜草就頭疼呀,*年雇人除草就花了十幾萬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2年,毛文婭的弟弟找來蘭州大學草地專業(yè)的徐震教授,經(jīng)過實地查看,徐震建議利用林下種植優(yōu)質牧草做養(yǎng)殖,把土地充分利用起來,一方面種草可以改良土壤為牛羊提供飼料,另一方面牛羊的糞便可以還田為樹木施肥。
一整套的解決方案為毛文婭提供了出口,經(jīng)過仔細考慮,毛文婭決定試一試養(yǎng)殖。不料當年牛的價格很高,購入一批牛的成本太高。在徐教授的帶領下,毛文婭到云南建水縣挑選了一批黑山羊。“看到那些羊的時候,就覺得太可愛了,一眼就喜歡上了羊,當時就立即決定養(yǎng)羊。”
經(jīng)過調研,徐震及其團隊完成了前期合理配比草種,苜蓿草、高原鴨茅草、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豆科與禾本科合理配比,充分保證了羊的膳食營養(yǎng),毛文婭便開始在林下播種草籽。“做畜牧業(yè),系統(tǒng)的技術很重要。”如今,毛文婭從*初的50只基礎母羊、150只育肥羊,經(jīng)過科學的選育,繁衍出現(xiàn)在的2000頭羊,每年出欄量5000頭。
從種草、割草、喂羊,到看病打針、防疫驅蟲、接生,與羊打交道的幾年,讓毛文婭真正地變成了一個“牧羊女”,“有時候忙起來飯也顧不上吃。”
有一陣,毛文婭的父母去城里帶侄兒,后來去養(yǎng)殖場去看她,見她穿著雨靴踩著羊糞在羊圈里抓羊,母親又氣又心疼,到廚房打開電飯煲一看,里邊的飯都發(fā)霉了。沒過兩天,父母索性搬回村里照顧她,直到現(xiàn)在,父母都一直陪著毛文婭在村里住。“這些年都是我的父母照顧我多一點。”
“ 我母親是一名鄉(xiāng)村老師,從小就希望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好好學習走出大山,不要再回來務農。”毛文婭告訴記者,以前父母特別不理解,在村里見到親戚朋友都要念叨幾句,如今也慢慢理解她,80多歲的父親時不時到養(yǎng)殖場看看羊,母親則時時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
一方農產業(yè)帶動一方人。
“這些羊每天都要吃得飽飽的才能產生效益。”隨著養(yǎng)殖黑山羊產業(yè)的規(guī)模不斷壯大,冬季飼草儲備供應不足。每年11月中旬到來年2月份,羊都需要大量的飼草料儲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毛文婭發(fā)動村里的人種植青貯玉米。
村民尹國書不僅把自己三畝地種上了青貯玉米,還租種了40多畝地。“自從毛文婭來這里養(yǎng)羊,我們就開始種青貯玉米賣給她。”普通的玉米每畝賣1000多元,青貯玉米每畝能賣2000元,而且,青貯玉米的成熟期相對會提前一個月,收完還能種其他蔬菜。尹國書每年收完玉米還要趕著種一季豌豆,加上自己打零工掙得的錢,一年就能收入10多萬塊錢。
“我們收購當?shù)剞r戶的青貯玉米秸稈、干草等原材料,制成飼料飼養(yǎng)牲畜,不但解決冬季草料缺乏的問題,同時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毛文婭介紹。為了讓農民種植青貯玉米收得更多,經(jīng)過多次試驗,毛文婭總結出了播種方法,*播種3粒種子就可以長出2-3根玉米,一畝地就能產8噸青貯玉米。
磨舍村一共有5個小組,現(xiàn)在已有3個小組的200多戶村民和毛文婭合作種植青貯玉米,2018年豐收季,加上周邊村子的村民,共有400多戶農民賣青貯玉米給毛文婭的養(yǎng)殖場。
每到玉米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村里*忙的時候,地無三里平的磨舍村,人們種地的機械化程度不高,每到收青貯玉米的時候,養(yǎng)殖場就會有一個壯觀的場面,村民紛紛趕來送青貯玉米秸稈,有牛拉的,有馬拉的,有手拉的,還有大車拉的,一派車水馬龍景象。
有時候老人背著青貯玉米送來養(yǎng)殖場,半路上掉了一半,背不動了,老人家就用繩子拉著玉米秸稈走。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毛文婭一定會趕去幫忙。“老人們都不容易,現(xiàn)在農業(yè)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
據(jù)了解,養(yǎng)殖場每年收購青貯玉米達兩三千噸,帶動當?shù)剞r民種植青貯玉米1200多畝,原來平地上種普通玉米,每畝地產籽粒800-1000斤,每畝收入1000多元;現(xiàn)在每畝地種青貯玉米的可以收入2000多元,*一項,就使得周邊400多農戶畝產值提高了近兩倍。每年農忙時節(jié),養(yǎng)殖場雇傭的臨時勞動力達到2500人次,其中女工就有2000人次。
除了養(yǎng)殖基地,毛文婭還在興義市區(qū)開了革里羊莊,做起了羊肉體驗館,店里大部分職工都是村里的鄉(xiāng)親。“一個月工資2200元。”正在收拾桌椅的李光翠告訴記者,“能有這樣一份工作,收入也差不多,很知足了。”
*近一年,讓毛文婭覺得大有不同的是,以前都是老人們打電話來咨詢養(yǎng)羊的問題,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打電話來咨詢養(yǎng)羊的事,“這一年就有10多個年輕人打電話來,不論是誰,只要是我懂的技術,我都毫無保留地告訴這些年輕人。”毛文婭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農村,耕耘這片土地,不斷壯大家鄉(xiāng)的黑山羊產業(yè)。
磨舍村地理位置邊遠,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區(qū),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石漠化高達70%。在2018年前,磨舍村還是一個三類貧困村。
“你做農業(yè)缺什么,我們都無條件支持,但是做村干部不行,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不要做。”2013年,毛文婭準備試試競選村干部,沒想到首先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
然而,家人的反對也沒能阻擋毛文婭反哺家鄉(xiāng)的腳步。自打當上了村副主任,毛文婭的手機便24小時不關機。老百姓遇到什么問題,不論什么時間都給她打電話。早上4點鐘下地,地里的玉米長了蟲子要給毛文婭打電話;一家人口角不和大吵起來,給毛文婭打電話;村民家里沒水吃了,給毛文婭打電話;老人下地摔傷腿沒有醫(yī)藥費,一個電話打來,毛文婭幫助老人辦理醫(yī)藥費減免手續(xù)……“村民打來的每一個電話,都是對我的一種認可和信任。”
每周四是毛文婭值班的時間,從早到晚都會待在村里解決大事小事。每周三毛文婭都要走村下戶,村里一位70歲的老人,知道毛文婭第二天要來,提前到十幾公里外的村子趕集買水果和零食,自己舍不得吃,留著給毛文婭吃。
“有時候是你去做了才產生更多的情懷,還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毛文婭說,自己為村民們常做的都是小事,而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就是家里的大事,而且會念叨一輩子。
做養(yǎng)殖場謀企業(yè)的利,做村副主任謀百姓的福,面對身份的轉變,毛文婭總結:“很辛苦,但是很值得。”而看到女兒工作盡職盡責也真得到了鄉(xiāng)親的肯定,父母也終于放心了。
近年來,為了脫貧攻堅,毛文婭花了好多心思,她請來專家對喀斯特地貌地區(qū)草地畜牧業(yè)作出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帶領老百姓用發(fā)酵的農家肥和羊糞來改良土壤;提出磨舍村農業(yè)產業(yè)規(guī)劃,將其打造成綠色食品之村,宣傳生態(tài)種養(yǎng)的觀念和技術……
通過茶產業(yè)、畜牧業(yè)、種植業(yè)等產業(yè)的發(fā)展,開展產業(yè)幫扶、搬遷、社會兜底等措施:2017年,磨舍村共有505名貧困人口;2018年,磨舍村僅剩下殘疾、大病貧困戶27戶;今年9月,磨舍村貧困戶已全部清零。
理事長、企業(yè)家、村支書,“全國十佳農民”榜單,大家身份不一,甚至讓人覺得不太像“農民”,你怎么定義自己的農民身份?
毛文婭:現(xiàn)在的農民已經(jīng)不再是戶口本上那個簡單的農民身份,也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直在刨地的職業(yè)形象,現(xiàn)在的新農民是愛農村、懂農業(yè)、有文化的新一代,他們認認真真扎根在農村,把農業(yè)當成事業(yè)來做,這才是真正的新農民。而我也是這樣的一個新農民,能通過我們把農民的新形象樹立出去,打破人們的傳統(tǒng)思維,我覺得很值得也很光榮。我認識到全國十佳農民的兄弟姐妹們,他們個個都是很*的,80后的幾個農民通過“玩”的方式,用電商的營銷手段把農產品賣出去,他們做農業(yè)的思維和方式都是非常新的,也值得人們學習。希望我們70后這一代人認認真真做農業(yè)的勁頭兒,能給80后、90后做一個示范,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回到農村,來繼續(xù)挖掘這一片非常有意思的天地。
毛文婭:當時家里人集體反對我做村干部,他們覺得這是個費力不討好的活兒,但是磨舍村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是我離不開的土地。就想試一試,能不能通過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村里帶一帶,我認真為村里做事情,真心對老百姓好,他們都是看得到的,我?guī)退麄冏鍪虑槭菓摰?,他們支持我是相互的。村里的老百姓對我好,家鄉(xiāng)的農業(yè)才能做得更好,也能帶動更多村民做好農業(yè)。
農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