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納的答案silentkiss
|
實習生
| 采納率
95.83% | 精通領域:
暫無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jié)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主要活動是晚上的觀燈賞月,后來節(jié)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jié)”。民間過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熱心網友回答
- 網友:18022603463
一、元宵節(jié)為什么要吃湯圓
說法一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節(jié)。
關于元宵節(jié)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yōu)樵跐h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jié)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咸、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边@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jié)吃湯圓的習慣,并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號。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將至。元宵是燈節(jié)。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jié)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著。另外,元宵節(jié)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jié)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jié),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么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jié)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云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里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灶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xiāng)那種深沉的情緒里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
說法二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tǒng)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fā)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庇竦蹨首?,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fā)。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游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干,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庇竦蹨首?,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xù)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jié)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里面有“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lián)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1樓
-